評定書

田源先生是一位勤懇、執著、而且深入「人間」的小說家。他過去出版的作品有三十二種,絕大部份是長篇小說,「朝陽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。
「朝陽」裡並不僅是光明面,作者所寫的最主要的人物黃玉峰,就是一個所謂「海派」的代表,他是一個長袖善舞的商人,過去靠著翻雲覆雨,發了國難財。三十八年來到台灣,積習不改,認識不清,依舊要經營地下錢莊,投機取巧,甚至詐騙親朋的財產以自肥。他一方面要競選省議員來保障自己的私利,一方面擴大非法的勾當,走私漏稅,最後陷身法網。與黃玉峰成為對比的,是許多樸實苦幹的人物,善惡是非之間的消長,是本書的起伏主線。書中以賴家為例,強調台省同胞的勤勉方法。
作者的作品以寫實見長;他能生動地刻劃出大陸與臺灣的濃厚人情,風俗及景觀或有某些不同,然而基本上都是中華文化孕育之下的產物。所以,書中情節的推展,有衝突、有疏漏,但最後都用民族情感與倫理這個大力量而獲致和諧與瞭解,乃能呈現「朝陽」普照,光明和煦的境界。
本書是對中華民國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,結構宏偉,描寫深刻,其有關社會背景方面重大的變革,如土地改革、地方自治經濟建設等,皆能透過小說家之筆,交織於故事情節之中,脫出俗套,信屬佳作。
作者文筆以樸實簡潔為長,不多鋪陳,不求華麗,但因他對各階層社會生活體會深刻,所以描寫生動。無論寫好人或壞人,皆能栩栩如生。其中寫到青年一代內心中的矛盾與抉擇,更反映出中華民族文化對人心的影響,也可說是教育上別善惡、明是非的成功。
本書曾改編為舞台劇及電視連續劇,反應均佳,是因為作者寫得細而入實,具有高度的戲劇性。這是一部深具時代意義的作品,值得獎勵。
專訪
闡揚人道主義的田源
三十本長篇小說
做為一個小說家,應該具備洞穿現實的眼力,應該懷抱悲天憫人的情懷,應該有著豐沛而又多樣風貌的寫作路線,更應該具有塑造人物典型、獨創文語體裁的能力,從事小說寫作卅餘年的田源,就是一個具備這些條件的作家。
田源,在卅餘年間,寫下了三十本長篇小說,而每一本小說都各具特色,都其可讀性,足證田源在小說上的功力,是不能低估的。
創作長篇小說,一定得顧及它的絕對可讀性,寫一本長篇小說,不是一首詩、一篇散文,或一篇短篇小說那樣簡捷有力,易於宣讀。長篇小說動輒十數萬言,一定得要讀者付出相當大的忍耐力,如果在長篇小說中,不能夠以一掌、一節、一段、一句地吸引住讀者往下看的耐心,或者,不能在讀者讀完之後,留下作者刻劃的人物、場景、字句、事件和意念。那麼,這就是失敗的長篇小說。而田源的長篇小說,都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迴響,足見其小說創作功力的深邃了。
不刻意經營主題
田源在所寫的小說中,對於主題,一向不做十分刻意的經營,不過在他的作品中,不時都會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付悲天憫人的心腸來。一般來說,田源小說中是說人所未說,道人所未道,見人所未見,寫人所未寫的,而在自然中就流露出其主題意識,也唯有這樣,他的作品,才不會流入八股,落入前人窠臼。
田源在小說中塑造人物,通常也都用極其自然的手法來處理,在不做刻劃下,自然地烘托出每個人物的特性。田源小說中的人物,不是經由渲染,也不是刻劃出來的,總是順著情節的鋪展,順理成章一點一滴襯托出來的,而後在自然中成立了形象。這種處理人物造型的方法,真的是毫無匠氣,如果不是在日常生活體驗中,深入地觀察了周遭人物,而後加以去蕪存菁,是很難得達到的。
道地的鄉土
田源在小說中使用的語言,也完全是現今使用的中國語言,其用語溫柔敦厚,行文流暢,用語練達,他所用的大抵是平原語言,間也有粗獷之處,如果要說鄉土,田源的語言,真的是道道地地的鄉土。田源的最大語言長處,就是他的用語十足的口語化,不帶雜味,讀來更覺親切。
下面,我們摘錄田源小說中的用語,來印證上面的說法,這些都是田源小說中的原文:
--只有陽光,用同樣的熱度來猛襲富漢和富婆。
--那夜,秦龍的手,像輕紗,像綢緞,拂過面頰,拂過嘴角。
--在她沒有站在馬路邊,不然就會把信投進她的嘴巴裡。
--粗啕的笑聲,如同鐵刷子刷鍋底……。
--紅雲正從耳根湧起,延伸到周正的鼻子邊,清麗的大眼旁,和廣闊的額角與濃密的大黑緞子般的髮根裡。
--小女孩的表情變了,由寒風飄雪的玉山,成了早春的日月潭。
--鼓聲休止了,接著是打擊樂器,比剛才還要火爆,客廳立即變成了爆發的火山。
--筆直的路,螢光燈如同長串的項鍊。
落筆細心
這些隨便列舉的句子,都是田源小說中的句子,可以看得出來田源在落筆時的細心和安排的苦心。
通常,小說的語言和詩的語言是不同的,小說永遠都有一個故事朝向著你,讓你去看,去讀,不論寫小說的人怎樣鋪陳,怎樣處理,當它完整地呈現時,總會有一個曲折的情節來吸引讀者。
詩,就完全不同,它用最凝鍊的字句,把詩人心中的景象欲隱又現地展露出來,就完成了。
不過,一篇好的長篇小說,在語言的使用技巧上,能夠去適切地安排一些詩的氣氛,這應該更有其可讀性。田源的小說,就常常在場景的描繪,使用了詩語言的技巧,這應該是一種獨特的手法,田源用的很好。
乾淨俐落的筆觸
在寫作技巧上,田源的筆觸是極為乾淨俐落的,田源的小說技巧,是十分成熟的,雖然他並未去刻意的追求技巧的展化,但是小說技巧已在無跡可尋的途徑上湧現出來,技巧真的是不知不覺就出現在田源的作品中。
當然,這主要是由於田源在落筆之前,對於主題事件,對事件中的地理環境,乃至風土人情都十分瞭解,在行文之中,很自然地可以深入淺出地表現出寫作的技法來,田源的筆觸,就是這樣輕巧而細膩。
隱含道家思想
和田源相處久了,或者熟讀他的作品的人,總會發現:田源對於文學,是採取道家思想,他的文學觀點,完全是無為而為的,在他寫小說的卅餘年中,一直也都不會去追求功利。他一直都只是把社會的表象和社會生活的內涵,完完全全,真真實實地表現出來,不加任何的褒貶揚棄,一切都讓讀者去品評,也因為把功利價值留給讀者判斷,使田源的小說,更有可讀性和更多的趣味性。
田源作品的另一個長處,是他不事雕琢,他的作品,完全是自然的流露,令人可以親切地接受。
以寫實見稱
事實上,在田源的小說創作中,一直都以寫實見稱,田源總是以他充滿了仁慈與和諧的襟、明深而細膩的筆觸,描寫出人們由誤解到冰釋到了解到合作的精神,也描寫文化同根,血統同源的民族愛。
田源是山東人,曾經有任過助教、記者、社長、科長、副處長、總經理,可說是歷練豐富,社會經驗富足的,個人,他過去已經出版的小說集,計有「這一代」、「朝陽」、「青色年代」、「感情的風暴」、「辦嫁妝」、「古道斜陽」、「錘鍊」、「嘆息」、「泥土」、「遷居記」、「青遲」、「大在之歌」、「圓理」、「錯戀」、「迴旋」、「那一半」、「天盡頭」、「大黑馬」、「松色江畔」、「雨都」、「男子漢」、「北風緊」、「青紗帳起」、「我是誰」、「霧」、「四姊妹」、「明天」、「決鬥」、「鐵樹」、「春雷」,另有「田源文集」、「自選集」問世。
作品曾被改編為戲劇
田源的小說中,「朝陽」曾被改編為舞台劇和電視連續劇,而「松花江畔」一書,則被改編為國語連續劇「長白山上」,在螢光幕上引起很大的興趣。而後又經濃縮為五幕的舞台劇「長白山上」,這兩天,正由演員公會在國立藝術館演出中。
田源最近的長篇創作,以「瀟瀟雨」和「浮雲」較受矚目。
賣弄的文學筆調
當然,田源在創作的過程中,也有過些瑕疵,這些瑕疵主要在於有時也不免會有賣弄感覺。此方說在他較珍愛的作品「古道斜陽」中,就曾用了太多的文學筆調,去描繪低下層人們的生活,而為了賣弄的原故,在這些筆墨,還特地抄錄了過多的說腔、唱詞,而把那些走江湖弄雜耍人的過程,過分地鋪陳而渲染了。站在鄉土文學的立場上,這是很不錯,最少它表現了真實面,不過就全書的架構來說,這些場景的出現,無疑地減弱了架構的嚴謹。
田源在其小說創作的過程中,大部份都站在客觀的立場,他總是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,十分冷靜地觀察事件的發生和經過,而總是透過他那隻利筆,用極度飄逸的文字,予以描寫。嚴謹的內涵和不故作姿態的技巧,加上自然的表達,一直是很令人折服的。
民族血統的呼喚
從他的作品中,我們當可以嗅到民族的、血統的呼喚,難怪有人說田源是一位絕對的民族主義者。
在過去很長的時日中,人們總是用「寫實的、真誠的,而又豪邁的」,來形容田源的小說風貌。如果仔細地閱讀田源的作品,就會發現,人們口中的批評,實在不足以形容田源的作品。事實上,在田源的小說中,一直都洋溢著一種無可抵抗的濃郁的人道主義精神,這才是田源一生追求的目標,也才是真正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點。